站内搜索:

讲座动态 | 陈晓明:是否有一种关于文明的叙事?

2025年10月19日晚,应伟德体育官网邀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晓明在文学院207学术报告厅开展了题为“是否有一种关于文明的叙事”的学术讲座,讲座由罗宗宇教授主持。

陈晓明教授从如何在文明对话与文化互鉴的背景下发扬文明切入,将着眼点放在百年中国文学的历程上,指出现代以来的百年中国文学始终保持自身的内在性,有着自身的使命、任务和目标,因而有其书写社会、历史、现实的独异方式。就此,陈教授进一步提出:百年中国文学是否是一种关于文明的叙事?

为了阐明这一问题,陈教授引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易经》《尚书》以及考古学中有关“文明”“文化”的释义对这两个概念作阐释与区分。其中考古学界认为文明的概念小于文化的概念,而陈教授认为,近代以来,文明的概念要比文化大,文化构成文明的核心部分。文明更倾向于人类的某一群体、民族、国家创造的物质成就和精神成果,文化则更倾向于精神成果。接着,他进一步阐释斯宾格勒和汤因比两位思想家有关“文化”“文明”的观点,由此表明思想界关于文明论说的语境对中国当代文学影响较小,19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或许受到思想界关于文化反思的影响,19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与思想界渐行渐远。陈教授表示,在此历史语境下,现代主义迅速瓦解,现实主义回归成为必然选择,而中国的现实主义与中国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和传统资源天然贯通,它使90年代以来的中国叙事文学唤醒民族的久远记忆,使它一步步形成与千年传统勾连在一起的文学表达方式,即一种关于文明的叙事。

关于文明书写的中国当代文学这一论题,陈教授认为可以尝试从某个角度看问题,比如中国作家为何热衷于书写家族故事,书写20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亦或是更加久远的历史?就此问题,他作出解答:中国文学有两大传统,其一是诗歌的传统,其二是叙事的传统。随着历史的发展,写实传统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叙事内容多是以民族国家事迹为主,即关乎文明的大叙事。他指出,《白鹿原》写文明的自然史进程,写自然的文明史变迁,是一部书写中国文明的大书。最后,陈教授作结语:中国文学最后转向乡土叙事才达到其高峰,乡土叙事把握了中华文明的命脉,打开了文学语言的大门,迎接了古老的文明,等待古老文明的崭新降临。

互动环节,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围绕中西方对于国家与文明边界一致性的不同态度、文明叙事在未来是否变化等问题与陈晓明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陈教授结合专著与学术前沿,耐心细致地逐一回应,让在场师生深受启发。

文字:周芳芳

图片:罗宛姗

审核:罗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