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下午,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中国文学及比较文学蔡宗齐教授莅临伟德体育官网,在207报告厅作了题为“文明互鉴中建构中国古典诗歌语言艺术的体系——三十五年诗歌研究的心路历程”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付湘龙教授主持,各专业师生积极参加。

讲座伊始,蔡宗齐教授分享了自己深耕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学术心路。他强调学术研究需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要依据自身信念与判断深耕领域,拒绝跟风蹭热度的浮躁心态。接着,蔡教授梳理了个人诗歌研究的轨迹:早期他在中山大学中文语境下学习英美文学,为跨文化视角的研究奠定基础;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后,研究中国诗歌的具体历史时段;任教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期间,开展中国诗歌集体研究,推动诗歌教学与研究革新;此后又扩展至诗歌的普及与传播领域,直至当下转向对中国诗歌与数字人文的研究。每一阶段都体现着蔡教授学术视野的拓展与深化。谈及跨文化学习的经验,蔡教授表示学习西方理论有助于拓宽学术视野,为发现和解决问题提供多元视角,但切忌反受其限,关键要做到为我所用,因此研究者更要主动思考如何将西方文论合理转化、融入到本土研究中。
随后,蔡教授用题评句为大家解读了杜甫的经典诗作《江汉》与《登高》。他介绍“题评句”是由题语和评语组合而成,二者存在逻辑与时空上的断裂,这种断裂与互动形成了独特张力,进而呈现超时空的表达效果。接着,蔡教授以《江汉》为例,具体分析了诗中的题语和评语,“题”为景物描写,“评”为情感描写,“题”和“评”的部分都存在虚实的变化过程,他指出杜甫巧妙运用题评句,使得这首诗达到了个人情感、家国情怀和自然宇宙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

互动环节,文学院师生围绕“如何选择细读文本”“古典诗歌中虚实界定”等问题向蔡宗齐教授提问,蔡教授给予耐心解答。讲座尾声,主持人付湘龙教授以“坚守、锐气、情怀”三个关键词概括了蔡教授的治学态度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此次讲座不仅为文学院师生提供了古典诗歌研究的方法路径,更以敢想敢突破、日以继夜深耕学术的治学态度,激励在场学子在学术道路上坚定前行。最后,本次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字:吴慧轩
图片:张婧怡
审核:付湘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