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讲座动态丨吴承学:文本流变中的集体认同


2025年11月13日上午,应BV伟德官方网站文学院邀请,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吴承学教授莅临BV伟德官方网站文学院,在207报告厅作了题为“文本流变中的集体认同”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BV伟德官方网站文学院廖可斌教授主持,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教师和学院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百余人参加。




讲座伊始,廖可斌教授介绍了吴承学教授的研究领域与学术成就。在讲座中,吴承学教授首先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史之外引入“阅读与接受行为”研究视角具有开拓意义。中国古代文本流变现象并不局限于早期文献,其他时期也存在“最早版本已定却未被大多数读者接受”的特殊情况和隐性规则。在文本流变中,部分异文关乎审美意趣,甚至直接推动文本修改。而附会名家与遵从权威的心态在文本流变中也有着显著影响力,如《清明》《寻隐者不遇》等作品的作者归属争议,《泊船瓜洲》中“自绿”演变为“又绿”的传播史,都表明权威阐释与选本编纂会推动文本定型。此外,有些文本是道德、政治与意识形态的投射,体现中国“诗如其人”的传统文学信仰。如《石灰吟》作者“于谦说”、《满江红》与岳飞绑定等案例,可见集体认同常超越文献考据,成为承载道德与家国情怀的文化选择。此外,约定俗成和习以为常在文本传播与接受的过程中也具有难以扭转的力量,原作者、选家和读者作为“共同作者”集体塑造了古代文学文献与文本。吴承学教授还着重指出“选政”的文化权力,传统选本与当代统编语文教材均通过制定标准影响文本传播与经典化。当代教材对古典诗文异文的“统一”处理,是文本流变史中影响最大、接受最广的现象。最后,吴承学教授强调,文本流变不仅关乎历史真相,更涉及文学信仰与权力,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集体认同心理与国人文学观念,这为文学批评、接受史及文化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视角。


廖可斌教授总结称,吴承学教授的研究具有文献学与文艺学结合的方法论意义,进而引申到学术研究应注意文献阅读与理论积淀,从平常现象切入,以智慧与洞见敏锐发掘问题。在互动交流环节,师生就“文本流变中文献学者的自我定位”“文本流变中的集体认同是否由士绅阶层主导”等问题与吴承学教授展开交流,廖可斌教授也补充了自己的见解。午时,本次讲座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

撰文:杨 娟

图片:李金定

审核:翟新明